来源:广东石油化工咨询网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07-06-15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通过国务院2015年立法工作计划,强调政府投资条例、环境保护税法等尽快提请审议。结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的“做好环保税立法工作”,可以看出我国全面开征环保税已是箭在弦上。
中央财经大学财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白彦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环保税本身具有一种宣示效应,在我国环境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它表明的是一种态度,那就是我们不欢迎不顾及生态文明底线、不顾及环境容量上限单纯追求GDP的企业发展模式。其次,环保税就是强调国家将来要大力发展“互联网++”这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从而表明了未来国家的发展重点和着力点在什么地方。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对本报记者表示,环保税只是一个手段,通过对排放的污染物定价,让污染者增加成本,从而减少污染,从这个角度来看,叫“污染物排放税”可能更合适。
当前环境压力下的必然产物
2015年1月1日新《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被称之为“史上最严”。为什么在此基础上还要出台环保税?对此,白彦锋对本报记者表示,新《环境保护法》主要强调的是通过惩罚等非常规手段来促进环保,而环保税则是常态下的经济调节手段。他认为,环保税之所以广泛受关注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环保税直接针对企业,关系到企业的支出成本和发展规划,受到企业广泛关注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其次,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国土空间被统一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部分中西部地区是以牺牲自己的GDP为代价的,是有自己的生态红利的。环保税一旦征收,是不是会转移支付给中西部地区用于其发展,这是中西部地区比较关注环保税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次,环保税还涉及碳税,而碳税于我国是有国际承诺的,涉及到国际信誉,比较复杂。2014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中美两国政府在北京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一个税种出台是一件大事,要求政府税收部门与企业均认同。而且,政府应该证明将要实行的政策比已经实行的政策要好,要论证清楚。如果不能证明,则要慎重,否则不宜盲目出台。”宋国君强调。
环保税一旦开征,将如何使用?针对这个问题,宋国君表示,如果开征环保税,而收税之后又去补贴污染企业,则明显违背国际上通行的污染者付费原则。收税是强制措施,如果污染物控制成本低于税收,企业会改变行为,反之则只是多缴税而已。所以环保税只是间接措施,根本措施还是应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所谓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指凡是需要向环境排放各种污染物的单位或个人,都必须事先向环境保护部门办理申领排污许可证手续,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获得排污许可证后方能排放污染物的制度。
“我个人不太支持专款专用,如果只用于环保,那其他税如增值税、消费税等就不用于环保了吗?如果环保税征收了100个亿,而环保投入需要200个亿,那咋办?从这个角度来说,环保税的用途需要顶层设计、统筹,这也体现了财政本身调配资源的用途。”白彦锋表示。
关于环保税的性质,白彦锋认为,环保税不应该是地方税。污染是跨区域的,所以环保税应该是共享税或中央税。
“开始时税负应该低一些,毕竟经济目前处于下行,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白彦锋说。
记者了解到,财政部在环保税课题研究中曾建议,环保税应争取在2015年完成相关立法程序,在2016年正式开征,征收初期可考虑在现行已提高的排污费收费标准基础上再提高一倍或更高;在2018年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税和环保税税率;在“十三五”后期(2019年—2020年)开征较低税率水平的碳税。
对企业既是冲击,也是机遇
征收环保税无疑将对改善我国环境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环保税的征收还将有助于解决我国环保资金匮乏等问题。
“征收环保税,增加了企业成本,但是却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同时促使污染企业转向更清洁能源,从而倒逼企业进行改革,使经济有了新的增长点。同时,也为更加宽泛的绿色产业提供更多机会。”白彦锋表示。
环保税对企业带来的既有冲击,也有新的机遇。
根据相关研究,新的税收政策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物价和企业总税负的提升上,但也会带来新的机遇。财政部完成的最新课题研究成果《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财税政策研究》认为,由于煤炭使用成本上升,将会提升其他替代能源的竞争力,更优质能源的使用会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长期来看,征税以后包括GDP在内的宏观经济指标都将受益。实际GDP在2020年、进出口在2025年、总消费在2030年长期效应开始显现,征税的负面影响将开始转变成正面影响。
“环保税一旦实施,在现阶段,纳税主体无疑应是大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则比较少,居民个人消费污染则根本未予考虑,但这有违公平的原则。”宋国君表示。(转自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