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东石油化工咨询网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07-06-15
国内环保市场建设再下一城——自相继开启全国性的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之后,用水权交易也即将在国内铺开。日前,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水资源周启动仪式上,中国水利部官员向社会公布了上述信息。据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党组书记党连文介绍,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权交易将按下述步骤启动:先由国家将水权分配给各省市,各地用不完的指标可在省市之间相互交易。
鉴于此前排污权交易和碳排放交易采取先交易再规范,然后建立区域性交易所的市场培育和市场规范操作套路,笔者预计,最迟两三年后,国内有望建立若干个跨区域的水权交易所,以完成水权交易由起步时的价格协商交易到公开挂牌交易的过渡。
全球缺水国家约占六成。眼下,但凡缺水国家,通过水权交易节水已成通行做法。水权交易自上世纪八十年降生至今,甚至不那么缺水的国家,譬如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等等,也纷纷把水权交易作为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一根有效撬杠。
国际上把水权交易的性质比喻为赋予水以价格“尊严”。国际水权交易三十余年的实践证明,当水有了“尊严”,节水才有了真正的紧迫感。有国内媒体宣称,中国水权交易制度整整落后世界近三十年,这并不符合事实。其实,刚步入新世纪,浙江就已开启了本省范围内水权交易的先河:例一,2000年,浙江两个同属金华市管辖的县级市东阳和义乌,在国内率先尝试水权交易。当年11月东阳与义乌达成协议,由义乌市每年出资2亿元,买断东阳市一大型水库每年5000万立方米的永久引水权,所需引水工程投资与日常管理运营成本由义乌市出资。该引水工程2005年起正式向义乌供水至今。
例二,2003年,浙江水权交易试点再迈新步,开始尝试两个地级市之间的水权交易。当年初,宁波下辖的慈溪市与绍兴下辖的上虞市达成交易,由慈溪市出资7亿元,在2005年至2022年的18年间,一次性向上虞市购买12亿立方米饮用水,在此期间,慈溪居民与上虞市民享受同等水价,所需引水工程及维护费用归慈溪市全额承担。
以上两大案例,敢吃螃蟹、看准就干的改革勇气不言而喻。尽管实际运营过程中均出现了不少矛盾、纷争与冲突,但经过省水利厅从中协调合同履行至今。义乌和慈溪两市城乡居民不但彻底解了渴,而且从此喝上了干净的水库水,东阳和上虞则将交易收益全部用于新的饮用水水源建设和水源地水生态保护。与此同时,由于喝水靠“买”而且价格不菲,又大大加快了义乌和慈溪两市产业结构调整,节水型经济格局在两市应运而生,两市城乡居民节约用水的自觉性得到空前释放,起到了一石数鸟的改革效果。
从浙江这一微观回到全国这一宏观,我国人均年水资源占有量占有2100立方米,系全球13个最缺水国家之一。可比水资源紧缺还要严峻的是,全国38.6%的江河劣于三类水,2/3湖泊富营养化,2/3的县以上城市缺水。而更令人忧心的是,受制于我国的地理地貌限制,在人均2100立方米水资源中,人均实际可利用水资源只有900立方米,而且有2/3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污染。
若拿浙江水权交易成效与全国水资源窘况作个对比,人们一定会问:既然如此,国家为什么不早早推广浙江之做法?依笔者对浙江试点的多年观察,主要障碍有三:一是,水是上天赐予以及水一向由国家无偿调度的旧观念在国人中根深蒂固,富水地区向缺水地区“卖水”普遍难以被缺水地区所接受,甚至将其视为匪夷所思之“胡扯蛋”。二是水利部习惯于计划配水的思维方式,宁做分配效果不佳的“老娘舅”,也不愿意得罪广大缺水地区。三是缺乏全国性深化改革的大气候,使水利部缺乏建立水权交易制度的“顶层压力”和舆论压力。而迄今依然存在不少争议的水权交易之所以最终决定在开展全国性试点,关键就在于此项试点已被纳入了三中全会的改革决定之中。
节约用水需要综合施力,引入水权交易肯定是办法和手段之一。与任何改革一样,水权交易推进过程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和困难,具体交易政策也有一个逐步完善成熟的过程,但此项改革既已决定在面上推开,有多大的困难都不能半途而废。(转自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