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广东省石油化工咨询网 — 广东省权威的石化网站!
菜单
首页/广东石化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辉煌

来源:广东石油化工咨询网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08-10-09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何钦生
 
广东省石油和化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党中央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对广东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以后,广东的石油和化学工业焕发了青春和活力,在对外合作和合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市场经济为导向推动下,使广东的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处于全国较为弱势的行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努力奋斗。发展成为在全国各省市中处于前三甲的地位石油和化学工业强省,成为广东省工业的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主要有如下的发展成果:
1、在中央对外合作南海石油、天然气勘探方针的指引下,开创了南海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作的新局面,取得丰硕成果。1979年以前为解决广东缺乏能源的问题,已探索在广东的大陆架及陆上盆地勘查油气资源。1979年中国政府作出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装备加速海上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大决定,开创了中外合作勘探南中国海域石油资源的新时期。经过三十年艰辛努力,与几十个国家开展的石油勘探合作,取得珠江口盆地的大型油气田和莺歌海琼东南盆地的大气油田及涠洲岛油田。天然原油和天然气产业从无到有,每年生产原油1200万吨、天然气产量为50亿立方米以上,2007年现价工业销售产值564.16亿元,占全省石油和化工销售产值11.4%。为解决广东及香港的能源作出了贡献。
2、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扩宽了视野,面向国际市场。依托国际的石油资源,引进炼油加工技术和装置,引进外资合作炼油企业,大力扩展原油加工产业,使我省炼油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形成四大炼油加工基地,高硫原油加工基地。炼油能力由改革开放初期的750万吨/年,发展成为4380万吨/年,2007年炼油销售总产值1645.39亿元,占广东省石油和化工销售产值33.2%。炼油工业的发展为广东省实施炼油化工一体化、沿海石化产业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改革开放三十年使广东石油和化工产业由发展以支农化工为主体向现代石化工业转变。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和装备,引进了大型乙烯合资项目,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布局结构,形成了产业集群化、基地化的格局,奠定了以炼化一体化,沿海石化产业带的发展基础。化工销售产值2744.0亿元,占全省石油和化工销售产值55.4%,形成了珠江三角洲以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区和茂湛、崖门口沿岸、广州及南沙、惠州大亚湾、汕潮揭石化工业基地,为构筑沿海石化产业带打下基础。
4、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辉煌。广东省石油和化工改革开放之前以中小支农化工企业为主,小氮肥有100多家,小磷肥60多家,其它如:小烧碱、无机盐等小企业,没有大型企业。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大中企业已达50多家。引进了全国最大的合资项目中海壳牌(惠州)80万吨/年乙烯,全国第一个引进离子膜烧碱(江门电化厂)和消化吸收创新全国第一套离子膜烧碱(广州化工厂),引进了全国第一套斜交胎(珠江轮胎)和子午线轮胎(华南轮胎)生产技术和设备,引进了全国第一套塑料油墨生产线(江门东洋油墨),引进了第一套集装箱涂料生产线(深圳蛇口—彩虹)、建成全国第一套25万吨级的原油接卸单点系泊装置(茂名石化)等。
改革开放三十年广东省石油和化工不断推进,增长速度年均在15-20%以上,2007年工业销售产值为4953亿元,2008年预计可达5800亿元,在全国各省市石油和化工中列前三甲。2007年主要产品;天然原油占全国的6.6%,天然气占全国的7.5%,原油加工量占全国的8.5%,硫铁矿占全国的27.4%,乙烯占全国的19.13%,油漆占全国的26.6%,油墨占全国的33.0%,合成树脂全国的10.4%。排在全国第一位有乙烯、硫铁矿、油漆、油墨,第二位有合成树脂,第三位有炼油。广东石油化工发展得到了中国海洋石油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的大力支持,为广东的石油化工发展作出了具大贡献。
开创了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的新局面
   1979年中国政府作出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装备加速海上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大决策。开创了中外合作勘探南中国海域石油资源的新时期。
   1980年东部(珠江口盆地)陆续由美英法等12个国家的38家公司与东部石油合作,签订了六个地球物理勘探协议。西部公司也与16个国家和地区66家石油公司签订协议。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向海外发出第一轮国际招标,到1997年接连四轮招标招商,南海东部对外合作签订了三十五个合同和协议。1984年中法共同合作开发涠10-3油田评价生产协议,南海海域油气资源的工作标志已从勘探为主进入到勘探开发并举的时期。
   在以上基础上,1992年8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把南海石油公司一分为二,成立“中国海洋总公司南海东部公司”和“中国海洋总公司南海西部公司”。1999年5月,为适应南海海域油气勘探开发与生产任务的需要,又分别从东部和西部公司分离出“中海总公司深圳分公司”和“中海总公司湛江分公司”。
珠江口盆地:
    1982年第一轮招标后,经勘探发现了珠江口惠州凹陷是一个油气富集区,并探明石油总储量37156万吨。1984年第二轮招标后,在珠江口凹陷又获得6742万吨石油储量。与此同时转入了石油海上采油平台的建设工作,至1990年9月惠州21-1油田建成投产,随后珠江口凹陷的陆丰、西江、流花油田建成投产,至1996年建成10个油田生产基地,并在当年垮上千万吨的台阶,成为大庆、胜利、辽河油田之后,名列全国第四的原油生产基地。1997年,珠江口盆地生产原油1297.47万吨。从1996年至2008年每年产原油超1000万吨以上,连续12年每年产油超1000万吨。同时在珠江口盆地番禺凹陷1400米深海地探明有1000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为进入开采打下了基地。
莺歌海—琼东南盘地:
    1979年,美国阿科公司在协议地区开展地球物理勘探作业,1982年与中方签订了勘探合同,1982年在崖13-1构造上获二口高产气井,1983年8月崖13-1-1获得日产天然气120万立方米,证实了大气田被发现。西部公司的地质专家经过艰辛研究,于1987年首先发表了“一个独特的含油气盆地—莺歌海盆地”的论文。海洋总公司“八五”发展规划中把莺歌海作为五大战略之一。随着勘探发展,先后发现乐东15-1等5个气田和含气构造,对乐东15-1和东方1-1评价结果,探明了二个大气田。至2007年二个大气田的天然气产量52.47亿立方米。
崖13-1气田:
1979年前南海西部公司地震普查发现崖13-1构造,1983年西部公司与美国阿科公司合作钻探发现该气田,1990年全国矿储量委员会评审批准西部公司“崖13-1气田储量报告”,批准探明的天然气储量907.9亿立方米,含气面积49.9平方公里,可采储量590.1-680.9亿立方米。1991年美国阿科公司公布计算结果:陵三段地质储量1077亿立方米(其中探明储量927亿立方米,控制储量150亿立方米),作为崖13-1气田总体开发方案的基础。 
    1992年3月中海油、阿科中国公司、科威特海外石油公司与香港中华电力公司及埃克森能源公司签署“崖13-1气田天然气输往香港、海南的原则协议”。1992年4月,气田开发建设工程启动,1994年7月完成气田往香港778公里28英寸输气管道辅设,同年6月18日完成气田往海南三亚南山91公里14英寸输气管道辅设。并与此同时1994年6月气田第一口开发井崖13-1A井开钻、进行海上平台安装工程,完成终端和平台工程后,于1995年9月开始试生产,至1995年底累计产出天然气8931.92万立方米、产凝析油751.2立方米。1996年1月1日,崖13-1气田正式投产。十多年来每年向香港输气32-35亿立方米,向海南供气15-20亿立方米。
东方1-1气田:
70年代末,几十家石油公司对莺歌海域盆地中央的构造带评价为烃源岩,没有好的储层和好的圈闭,没有能签订对外招标合同。西部公司经艰苦勘探,落实东1-1大型泥底辟构造。1991年东方1-1-1第一口井开钻,1992年3月试产获日产天然气2.05万立方米,并发现了多层含气层,两口井五个测试层每层日产气10万立方米以上,其中东方1-1-4井获日产88.5万立方米,1995年5月该气油评价为天然气储量801.55亿立方米,含气面积229.6平方公里,1996年储委批准的储量996.8亿立方米,含气面积增至287.7平方公里。该气田于2000年5月启动建设,设计规模为24亿立方米/年,2003年8月建成。
    另外探明乐东15-1气田含气面积36.5平方公里,天然气地质储量178.8亿立方米。
北部湾盆地油田:
   北部湾盘地1984年西部公司与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合作首先开发涠10-3油田,1986年8月投产,开始了南海海域油田生产的历史,随后道达尔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退出合作后,北部湾油田的勘探开发由南海西部自主经营。经过艰辛勘探开发工作,开发了涠10-3北、涠11-4、涠12-1、涠12-8四个油田,并发现了五个含油构造。1994年产油110万吨,2000年产油229万吨,至2007年产油稳定在200万吨/年以上。
   除了上述油气田的勘探成果外,对南海大陆架可燃冰的勘探工作亦取得了可喜成果,为今后开发利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年炼油工业迅猛发展
   1978年我省炼油能力750万吨,其中:茂名石化500万吨,广州石化刚投产250万吨。2008年我省炼油能力为4380万吨,其中:茂名1380万吨,广州石化1300万吨,湛江东兴500万吨,惠州中海炼油1200万吨(2008年底投产)。三十年间炼油能力增长5.84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中央批准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改革开放为广东省炼油工业带来机遇,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外,特别是茂名石化公司奋力向建设石油产品出口基地、高硫原油加工基地、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向炼油、乙烯为龙头的炼油—化工一体化的目标迈进,三十年来炼油能力已达1380万吨、乙烯能力100万吨,销售收入达790亿元的大型石化企业。
    1979年广东还探索了与港商合作在湛江建设炼油企业,初起规模150万吨/年,后由国内收购,现由中石化收购后扩大到500万吨/年,成为广东的第三大炼油企业。
    1978年广州石油化工厂建成250万吨/年炼油加工和30万吨/年合成氨及52万吨/年尿素后,炼油能力于1985年提高到500万吨/年,1999年改造扩建至770万吨/年,2006年炼油扩改能力提高到1300万吨/年。1987年启动11.5万吨/年乙烯项目建设,几经周折,目前乙烯能力达22万吨/年。化肥生产因原料成本高等因素于2007年7月停产。
    2006年中海壳牌(惠州)80万吨/年乙烯投产后,为乙烯原料(石脑油)配套,中海油在大亚湾石化区启动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建设,并于2008年底建成,为广东炼油工业增添了新的亮点,广东的炼油工业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广东炼油工业成为全国炼油工业第二大省打下坚实基础,也是依靠国外石油资源,解决广东能源的重大举措。
 
改革开放三十年广东省的化学工业
奠定了现代石化工业的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年广东省化学工业经历由支农化工为主体向以现代化石化体系转型的历史时期,在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产业布局得到了较大调整,并取得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后二十年广东省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炼化一体化取得重大突破,1988年国务院批准广州11.5万吨/年乙烯建设、1991年3月批准茂名30万吨/年乙烯立项、1997年12月批准惠州南海石化80万吨/年乙烯建设,奠定了广东省石化工业发展基础,茂名、广州、惠州初步形成了发展石化工业的三大基地,在炼油化工一体化和建设广东省沿海石化带战略打下了基础。在三大乙烯投产后,广东省的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工原料快速发展。2007年乙烯产量达200万吨,合成材料产量达320万吨,有机化工原料现价工业产值达288亿元。全省现价工业产值2141亿元,如果包括日化产品其现价工业产值超2600亿元。化学工业由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的第6-8位上升到第3-4位,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的化学工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支农化工为主、以分散布局为主的局面,向集约化、基地化迈进。“五大石化基地”的沿海石化产业带和珠江三角洲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区的格局已基本成形。
   由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广东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市场开放,精细化学品需求增长迅速,推动了广东省精细化学品工业的发展,日用化学品、涂料、粘合剂、油墨成为广东发展特色,日化产品产值超500亿元,涂料516亿元,成为全国一枝独秀。
  
展望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实施省人民政府新十大工程项目中,建设大炼油、大乙烯、炼油化工一体化,向亿吨炼油、600万吨乙烯及产业链延伸的石油化工发展目标迈进。
 
2008年10月

上一篇: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关于批准发布 《广东省石油
下一篇: 200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化学化工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