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广东省石油化工咨询网 — 广东省权威的石化网站!
菜单
首页/行业动态/国外动态

IEA释放6000万桶石油储备

来源:广东石油化工咨询网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22-03-02

投资者忧虑对俄制裁加码恐令原油出口受阻,加剧本就失衡的全球石油供应,WTI原油期货周二盘中暴力拉升11.5%,逼近107美元/桶,创20146月以来新高;布伦特原油期货一度大涨近一成,最高触及107.57美元/桶,为20147月以来的首次。

国际能源署(IEA)当地时间周二宣布,其31个成员国同意从紧急储备中释放6000万桶石油储备,以向全球能源市场发出信息,俄乌紧张局势不会触发石油供应短缺的情况。该机构31个成员国拥有15亿桶紧急石油库存,此次释放的6000万桶相当于总库存的4%,这也是IEA历史上第四次协调释放石油储备。

瑞穗证券美国期货部门总监杨格(Bob Yawger)指出,6000万桶原油相当于俄罗斯大约6天的产油量,以及大约12天的出口量,可能只是杯水车薪,不足以抵消俄罗斯供应中断的影响。CIBC私人财富管理高级能源交易员巴宾(Rebecca Babin)则认为,IEA此举已在市场预期之中,可在短期给油市提供适度缓冲。

华尔街大行纷纷上调油价预测

摩根士丹利周二发表报告,称乌克兰局势引发的油价风险溢价很可能在未来几个月持续,“在市场供应紧张的背景下,即便是很小的干扰因素,也会对价格产生巨大影响。”该行上调油价预测,预计今年二季度布油平均价格将达110美元/桶,此前预测值为100美元,在牛市情形下,布油价格甚至能够跳涨至125美元/桶。

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石油生产国之一,占到全球石油出口总额的11%,每天出口原油大约500万桶,该国也是全球主要天然气供应商之一,占到欧洲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高盛也于近期发表报告,将布油一个月价格预期从95美元/桶上调至115美元/桶,报告称,如果地缘冲突升级或石油供应中断时间延长,油价存在显著上行风险。该行认为,只有需求破坏才能阻止油价上涨,如果日均需求减少200-400万桶,对应俄罗斯一个月的出口减量,那么油价短期上行区间为110-120美元/桶。

该行分析师在227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禁止俄罗斯一些银行使用SWIFT国际支付系统,并将俄罗斯央行储备列为目标,上述制裁应该会加剧已经显而易见的大宗商品供应冲击。分析师称,大宗市场不仅需要反映俄罗斯出口支付货款的困难,还需要反映俄罗斯大宗商品最终受到西方限制的风险。

高盛表示,唯一可能的短期供应增加将来自欧佩克+,该组织将于本周三召开会议。如果沙特和阿联酋产量激增,叠加美国解除对伊朗的制裁,未来几个月全球石油日均供应量可能增加200万桶,而国际协调释放战略石油储备也有助于弥补缺口。

通胀恐将加剧,美联储加息压力陡升

地缘局势催涨油价,恐将继续抬升通胀,美联储加息压力陡升,此时距离3月议息会议仅仅两周时间。

彭博行业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经济学家威尔克斯(David Wilcox)周二发表报告称,对美联储来说,俄乌危机的爆发正值一个紧要关头,美联储正筹划疫情两年以来的首次加息,而乌克兰局势给本就不太明朗的货币政策前景注入新的不确定性。他预测,美联储可能认为,俄乌冲突期间甚至过后,不确定性将适度拖累经济活动。此外,在物价涨幅已经远超美联储2%目标水平的当下,如果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大幅减少,通胀形势将更加严峻。

美联储目前进退两难。仅未来实体经济可能疲软这一点,就要求美联储放缓撤回超常规宽松措施,另一方面,居高不下又挥之不去的超高通胀,又要求其加快退出量宽。不少联储官员期望加快收紧货币政策,以令联邦基金利率及资产负债表尽快回归到与经济和通胀水平更为一致的水平。

彭博行业研究预计,最有可能的结果是,美联储将在两周后上调利率25个基点,并于年中左右开始收缩资产负债表。此后,如若地缘局势依旧紧张,长期通胀预期维持当前水平,那么美联储将会相对放慢加息步伐。

宏观研究机构Ironsides Macroeconomics创始人卡纳普(Barry Knapp)认为,能源价格跳涨或令货币转向更加激进。“能源价格的传导将比过去30年中的任何时候都要强,美联储的压力将与日俱增。”

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315-16日的议息会议上开启加息周期。截至今晨六点半,据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利率观察工具,3月加息概率为100%,其中加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98.3%,加息50个基点的概率为1.7%

上周,在向美国国会提交的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中,美联储称,乌克兰局势已推高能源价格,增加全球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不确定性。美联储重申,“很快”上调联邦基金利率是合适的。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将于本周三出席国会听证会,就货币政策发表证词,投资者密切关注其对潜在加息举措的表述,自俄乌冲突以来,市场对今年加息的预期略有下降。(转自第一财经


上一篇: 全球碳排放量的增长仍然是一个严重问题
下一篇: 全球市场按下“避险键” 大宗商品价格料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