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广东省石油化工咨询网 — 广东省权威的石化网站!
菜单
首页/节能降碳

中国承诺2020年碳减排40%-45% 利好可再生能源

来源:广东石油化工咨询网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07-06-15

和以往有所不同的是,2014联合国气候峰会释放出一系列商界行动的信息与投资机会。

  当地时间923日,政府、投资实体和金融机构共同宣布将在2015年底之前筹集超过2000亿美元,为低碳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扩大有利润回报的投资机会。届时,全球各国将有望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COP21)达成一个新的减排协议。联合国方面表示,这意味着,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最早倡导的2020年之前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的努力有望实现。

  据悉,这些资金当中包括提供给绿色气候基金(GCF)的初始资金。该基金于2011年南非德班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建立,是企业界参与政府相关减排与融资承诺的重要机制。

  当天参与承诺筹集2000亿美元的企业包括一些重要的金融机构、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区域发展银行以及商业银行等。联合国表示,私人领域的这一承诺是基于这些金融机构前所未有的联合行动。

  在23日当天法国承诺向绿色气候基金提供10亿美元之前,发达国家对于该基金的大额捐款十分有限,因此该基金将筹资目标指向私人领域。

  与此同时,中国承诺向一些应对气候变化项目提供资金。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表示,中国将大力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从明年开始在现有基础上把援助资金增加一倍,并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与此同时,他透露中方将提供600万美元支持联合国秘书长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在私人部门看来,这些大规模的融资行动表明未来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资金流动将更加频繁,意味着一系列潜在的商业机会。

  “公司和其他商界机构会对政策规定做出反应,而政府则必须设定好规则。”麦肯锡能源与城市化总监乔纳森·沃策尔(Jonathan Woetzel)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认为,商机将存在于能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的全球化产业链、基础建设等诸多方面。

  中国明确减排承诺

  包括中美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在2014联合国气候峰会上承诺,将在明年拿出2020年之后的具体减排目标,这不仅意味着明年巴黎大会出台进一步实质性且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可能性增加,同时显示减排需求的增长将延续到至少6年之后。

  张高丽表示,中国近期刚出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则(2014-2020)》这一国家专项规划,确保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谈到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时表示,中国将努力争取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尽早达到峰值。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当天也表示,目前正在论证何时将有可能达到峰值。

  这意味着中国减少碳排放绝对总量的路线图正在形成。解振华在当天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希望努力完成40%-45%这一减排目标的上限,而明年第一季度中国将争取向世界公布2020年之后的减排目标。

  根据中方提供的数据,相比2005年,中国在2013年碳排放强度已经下降了28.5%,相当于少排放25亿吨二氧化碳。

  根据这一数据粗略计算,如果中国能够到达目标上限,那么到2020年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共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40亿吨。这意味着接下来6年时间,中国还有减排约15亿吨的任务。

  解振华在发布会上表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调整能源结构是减排的重要途径。

  “能源效率(行业)将获利颇多。”沃策尔告诉记者,“如果想要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商业投资,首先就是在能源效率领域。这十分明显,因为这可以帮助企业减少成本,增加回报。”

  他认为,中国在这一方面的确有强大的竞争力,尤其围绕压缩资本的成本这一点。他表示,尤其在能源密集型行业,中国企业只需投入大约相当于一些国际企业60%-70%的成本来建造工厂等,这就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可再生能源商机

  解振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止到2013年中国的非化石能源比重占到9.8%,而2020年之后中国将作出更大努力,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会有显著提高。

  这使得中国对于可再生能源的重视再次加强。

  这与近来频频传出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即将出台的消息呼应。如果这一消息属实,那么方案出台后,各地的电网企业将被分配到可再生能源电力的配额指标,其执行情况将被监测和考核。

  沃策尔向记者表示,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企业必须随时注意到,这是一个全球化的价值产业链。

  “现在真正的问题是,中国是否在国内创造了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确实在某些地方,已经有不少这样的需求,比如在风能、核能等,太阳能领域也在逐步靠拢。”他说。

  他认为,中国对于可再生能源需求很大,大部分都是工业需求,因此企业必须学会一步步做好全球性的商业布局:“中国在目前的时点,不需要成为技术发展国,而是从其他地方引进公认的技术,然后商业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上一篇: 试论自动化技术在环保设备中的应用前景
下一篇: 环保部:年度减排任务完成难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