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东石油化工咨询网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07-06-15
近一年,互联网+这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可谓浪潮汹涌。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互联网+”行动计划,从国家层面正式喊响口号,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拉开大幕。国务院又于2015年7月4日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了11项重点行动,其中就包括“互联网+”绿色生态等。互联网随着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成为像供水、电力、煤气一样的基础设施,同时,“互联网+”中的生产要素——数据,在环保领域的价值也日益被重视,数据正是环境服务的基础之一。
我们的环保行业对信息化并不陌生,1993年,我参与验收过深圳的一个课题,研究的就是水厂的自动化系统,当时觉得很先进,20年前,那会让人眼前一亮。还有OA、财务、ERP系统,我们这个行业做了很多信息化工作,我认为这些信息化工作都是“+互联网”,它们帮助我们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但是没有质变,没有颠覆性效果。
和其他行业一样,在环保行业,互联网+和+互联网有根本的区别。
第一个区别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互联网+是去中心化的。
我最近接触的一个行业案例代表了“互联网+”的实践,即水联网公司的DMA(DistrictMeteringArea,即独立计量区域)。DMA分区管理是控制城市供水系统水量漏失的有效方法之一,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在1980年,早期DMA的中心思想就是把供水公司的管理系统化,不断地分区优化,进行控制,点上是模糊的,系统是完善的,这是大系统思维。这种思维一直在主导这个行业,直到现在。水联网的DMA是什么呢?它开发了LeakView管网漏损管理平台,基于物联网+云服务的模式,不管大系统怎么搞,从点入手。比如他们在北京,先把一个3000户小区的供水管理做到极致化,用水规律到户,单独调控,从而调控这个单元,实现节水和节能,即便大系统也影响甚微。
现在供水管网信息系统在中国已经兴起,但是因为发展及变化太快,我们没有办法完全系统化。系统化的前提是:系统相对固定,从而能够在一定规律基础上不断地设计它。本质上它也是一种+互联网,都是在已经定型的基础上使用信息手段,把已有的东西做得更快,交互更加到位。+互联网,互联网是放到后面的,如果没有已基本定型的东西存在,+互联网就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行业里目前有一部分互联网应用就是信息化。这个东西并不意味着互联网+。
而互联网+就是水联网的DMA思路,从末端做起。这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去中心化。我认为,+互联网和互联网+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去中心化,并不是为中心服务,而是为点和细节服务。为细节服务加起来就会形成另外一种颠覆效果。同时,技术的进步,互联网速度越来越快,移动互联在普及,互联网+成为可能。以前我们只能做大系统,因为不可能把每一个东西都做到信息化。IPv6的实现,IP地址将会无限,世界上每一粒沙子都可以有个IP地址,整个世界实现连接。这意味着每个细节都可以有体现。
现在的技术和数据足够让宏观和细节同时表现。但最根本的是方法论的改变,是从细节到宏观,而不是从宏观到细节。我觉得这是互联网+和+互联网的思维方式的区别。
第二个区别是参与方式的改变,互联网+是互动的。
去中心化,从末端开始,带来互联网+的第二个特点,互动性。因为互动必然是末端参与。末端参与有两种形式:传感器和末端个体的参与。没有末端参与的互联网+是不可行的,因为不会有数据的积累。
大数据不是简单的数据库积累,实际上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是经验的极致。但是前提是必须有理性数据,数据要多,水平要高,才有价值。现在的数据支撑越来越支持这种大数据储存,但是为什么环保行业里做大数据做不好?因为绝大部分都是初级的行政性数据,根本就不是理性主体形成的数据,完全不知道规律在哪儿。
从哲学层面上讲互联网改变了时空,让空间变大,时间变快,也改变了人际关系。所有对时空敏感的领域和环节都将迟早面临颠覆性变革。应对互联网+的挑战,传统产业各个层面融合创新不可避免,环保行业已不能再独善其身,用一点信息化就沾沾自喜。环保行业必须借助互联网+,把它当做创新的催化剂进行转型升级,政府和产业从业主体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都需要与时俱进。对于环保行业来说,要实现引领,要真正担当起战略新兴产业的重任,依靠政策红利的释放已经远远不够,而利用互联网+这一天赐良机,是原有实力企业华丽转身、新兴企业弯道超车的最佳选择,环境产业的升级与转型需要这样巨大的创新力量。
行业里很多做信息化的人习惯中心控制,难以做出革命性创造。但是,行业里其实有几百个点是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颠覆性创新,要用这样的思维来找到这样的突破点。(转自北极星节能环保网)